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常衮却是另外一种态度:“李汲终究是无学武夫,此举必遭圣人之忌,且干物议,殿下应当徐徐疏远之,以免将来惹祸上身。”顿了一顿,又压低声音分析道:
“安史之乱虽平,武臣之势坐大,内有郭令公,外有诸镇节度,皆望再建功勋,封王拜相,总制一方。而今朝廷财用不足,虽数年也难丰储,致使于西蕃唯取守势,不敢轻易规复失土,武臣由是不满,乃趁此机会相结矣。此风若长,朝廷抚御之威必日堕,地方割据之势必渐成,非但今上忌之,便殿下异日得登九五,恐也将受其制——岂可因李汲是殿下亲近,而反乐见其成啊?”
李适听了,连连点头:“夷甫所言甚是,大开孤之茅塞……则在夷甫看来,圣人可能允准彼等所奏,颁诏西征否?”
常衮叹息道:“四镇联名上奏,恐怕还会再加上凤翔,则朝廷焉敢不从?若由此尽失关中、朔方将士之心,百丈之堤,崩于顷刻!然若彼等此去战败,朝廷自可徐徐或罢或迁诸节度,复收权柄;若此番战胜……恐怕祸无日矣!则在臣,是宁可见彼军覆的……”
正如常衮所言,四镇请战之奏不日便送抵长安,且又数日,凤翔节度副使臧希让、邠宁节度副使李晟、鄜坊节度使李怀光,也陆续奏上。朝廷上下,普遍的心态是:赶走吐蕃人就完了呗,朝廷钱粮不足之际,你们这票武夫多的什么事,添的什么乱哪!但武夫们连起手来,站同样的立场,表同样的态度,即便宰相也不敢轻违。由此最终正式下诏,命五镇合兵,谋复陇右。
同时命户部侍郎韩滉调度粮秣,发运前线;任命太子少傅、集贤院待制裴遵庆为行军副元帅,衔命西出。
裴遵庆本是两朝宰相,名高位尊,但他向来不通军旅之事,根本不可能临阵指挥,接受此命,所负的不过监军之责。老人家已经七十多岁了,当然不敢跑到前线去,于是进至凤翔,便即停马,只是派了些幕僚奔赴阵前,打探消息而已。
因为诸镇不等朝廷诏下,就已然整顿兵马,陆续出征了。
依照当日宴会之后的四节度布划,泾原、邠宁、鄜坊三镇兵马,并邢君牙所部,杀出六盘北道诸关,进取陇城、成纪。很快凤翔军也呼应而动,臧希让、李晟出南道诸关,循渭水而西,两军会合于朱圉山北,基本上收复了整个秦州。
于路并未遭受多大的抵抗,因为马重英自从退出会州以后,便知陇右强弱之势逆转,若唐人不发起反攻还则罢了,若是反攻,恐怕难以抵挡,由此先退到襄武,继而又退到洮东,随即由北向南,循康狼山、长城堡、武街、大来谷、南谷、鸟鼠同穴山、龙马山、崆峒山,开始修筑一道稳固的防线。
防线尚未完工,尚结息便自成纪遁回,随即唐军踵迹而至,双方终于展开激战——吐蕃军总兵力大概在五万左右,唐军陆续汇聚,亦同此数。
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,其间李晟自宕州迂回,击溃了崆峒山附近驻守的蕃军;尚结息则固守长城堡二十余日,随即发动反攻,击败邠宁军一部,斩杀唐将张蕴琦。
激战之时,马重英亦遣使而入长安,希望唐蕃两家罢兵言和,秦、渭、成等州既然唐家收去,吐蕃也不讨要了,可以如今的战线划界,其西属蕃,其东属唐。李豫委派崔祐甫主持谈判,崔祐甫于军事不甚了然,乃皆归问郭子仪。郭子仪首先让他质问蕃使:“若两家言和,可保不再侵安西、北庭,且归还于阗镇否?”
蕃使回复说,一码归一码,咱们如今光谈东部划界,西部的事儿容后再议。
崔祐甫当即拍案大骂:“安西、北庭,亦为唐土,既云议和,焉可不论?今于陇右,我攻汝守,乃来请和,于西域,汝攻我守,乃云再议——我从未见过如此无耻之人,听闻如此无耻之言!”
但李豫却有些意动,主要是裴遵庆奏上,说前线目前陷入僵局,而粮草有些供应不大上了——“秦、渭等州,城邑残破,百姓十不存一二,虽当收复,实足为朝廷之累,而非补益也。何妨暂允其和,诸军撤归,任命守吏,徐徐招抚流人,恢复生产,期以三五岁,乃可再谋河湟。”
命下崔祐甫,崔祐甫不大乐意,再去请教郭子仪,郭子仪就让他去问蕃使:“云以洮东为界,其北又如何?凉、兰两州,可肯还我否?若肯,和议可成。”
然而蕃使却还是摇头,说那是我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,岂可拱手相让啊?“且两州多草原、羌胡,与中原风俗大异,在我蕃治下,比唐所有,便民得多……”
崔祐甫当场就掀了桌子:“蕃使无状,岂敢一言而犯我两先帝之讳?!”
回报李豫,李豫唯有苦笑——他知道崔祐甫不过找借口罢了,但这蕃使竟然口出李治的“治”字和李世民的“民”字,事关天家脸面,那即便皇帝再怎么急于停战,这谈判也肯定继续不下去啦……
郭子仪闻讯,却只是轻叩几案,自言自语地说道:“彼既不予凉、兰,且看我朔方是否能够收取了……”
他